 |
包弼德(Peter Bol),男,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学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 |
|
1997-2002年任东亚语言文明系系主任及东亚国家资源中心主任,现任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主任,以及国际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委员会主任、国际历史人物数据库项目主任。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出版著作多部和论文六十余篇。其主要著作中,1992年出版的《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已被译成中文版和韩文版。2008年发表的《历史上的理学》的中文版已有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包弼德通过对宋史的研究,揭示了宋代儒家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发生作用的特点,他提出的超越行政区划,重视宗教信仰、市场流通、家族以及婚姻三种“关系”构成的空间网络,使这种区域研究更吻合当时的实际社会。 对儒学从社会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研究,是西方儒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包弼德的研究对于理解传统儒家社会和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
司格林(1931-2011),去世前曾任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是当代俄罗斯著名汉学家。
|
上个世纪20年代在北京交通大学预科部任俄语讲师,并携家眷来到北京。司格林1931年生于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时代,1947年回国。198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时,司格林任他的同声翻译,参加过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会谈。司格林后来回到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执教,历经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撰就并出版了俄文版的学术专著《中国曲艺》。他与中国政界、文化界高层人士有广泛交往,是当前俄罗斯著名的“中国通”。司格林主要作品包括俄文版《中国曲艺》、译著《中国俗文学》和译著《老舍幽默诗文集》等。
|
 |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巴黎塞弗尔中心哲学神学学士,辅仁大学神学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系主任、教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
主要从事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著有 《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可亲的天主:清初基督徒论“帝”谈“天”》、《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17世纪中欧文化自相遇为例》、《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等。
|
 |
石川忠久,(1932年4月9日~)日本国汉文教育学会会长;1989年起任斯文会理事长;1997年起任六朝学会会长等要职;2008年授瑞宝中级勋章;除了众多著述以外,在NHK播出的《汉诗系列》影响很大。。
|
石川的代表作有《汉诗的世界——用心体味》1975、大修馆书店;《汉诗之乐》1982、时事通信社;《陶渊明与那个时代》1994、研文出版社;《杜甫100选——读汉诗》(另有李白、苏东坡、白乐天、杜牧、陆游、王维、陶渊明等人100选系列,不再重复)1998、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汉魏六朝的诗》2009、明治书院等。
|
 |
艾兰(Sarah Allan),1945年生于美国,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柏克莱分校学习中文,1974年获博士学位。1972年始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1995年夏始任美国达特默思学院教授。 |
艾兰研究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在亚非学院长期教授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对先秦的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颇多涉猎,她从哲学史出发而着重于哲学问题的探索。1997年8月,艾兰在北京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知,在郭店楚简中有一部与今本《老子》很不一样的竹简本《老子》,而且郭店楚简很快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因此艾兰开始筹办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即“郭店《老子》学术讨论会”。1998年春,郭店楚简如期出版,研讨会于1998年5月22日至26日在达慕思大学举行。这是有关郭店楚简的第一个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海峡两岸、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哲学以及宗教等角度对郭店楚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艾兰的想法是从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的不同的学科,请来既有学问又熟悉出土材料的专家一起阅读这些在地下长眠二千余年的“新”文献,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会后艾兰主编了《<老子>国际研讨会纪要》,作为“古代中国研究专刊”在美国出版。此后,竹简也成为艾兰研究的一部分。艾兰多次来华参加文史、考古以及古文字学的会议,提出有创见的论文或作演讲。
|
|